第一,提高高等医学教育的策略地位,加大国内医学本科教育水平保障体系建设。近年来,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。为进一步提升国内的医学教育水平,推进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当地化,国内政府长期致力于“中国医学教育品质保障体系”的系列研究和实践,并探索打造与国际标准接轨、适应国内国情的医学教育水平保障体系和医学专业认证体系。尽管国内在提升医学教育水平上已经获得非常大收获,但仍存在各地区进步建设不平衡、各类学校定位不了解、学生培养目的不具体、部分医学院校扩招数目过大、师资和实习基地不足等问题。
基于国际国内医学教育发展势头,要提高其策略地位,特别是国家医改及健康中国建设中,要将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纳入到国家顶层策略设计中。同时,加大国内医学本科教育水平保障体系建设,应在以下四方面着力:一是逐步打造起由学校、政府、社会组成的多元水平保障主体,形成以政府保障为主,社会力量为辅的水平保障体系。既有益于丰富高等教育水平保障的形式和方法、打造好的高等教育水平保障的社会环境,又有益于造就层次分明、分类科学、内容全方位、方法多样、评定公正的高等教育水平保障互联网。二是通过健全各类政策与手段的勉励机制,打造合理、公正、公平、透明和权威的水平评估、认证等规范,打造好的水平文化环境。三是研究拟定各种法规政策,逐步培育科学、公正的第三方组织大力参与构建教育水平保障体系,同时加大对高校的自评和中介组织的他评进行监督和指导。四是对不同区域推行差异化的分类指导,如对欠发达区域拓展精确帮扶等手段,以缩小地区间的不均衡,健全各地区的全方位进步建设。
第二,与医学服务需要对接,加大国内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协同进步。为适应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,国内自推行新医改以来对医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,但医学教育供给与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依旧凸显,如院校教育规模与职位需要数目和结构不匹配,毕业后医学教育规模、结构与医疗卫生服务职位实质需要统筹调控机制缺失,特殊专业的医学人才培养建设不足等。这类问题假如不准时得以解决,将影响整个新医改的进程。
建议在以下三方面加大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工作:一是国家在研究生培养规划中,应加强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目和比率,加强对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经费投入,吸引出色生源考试报名学术型研究生。二是加大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医疗服务职位需要统筹协调,打造医学教育各阶段的规模和数目、培训职位设置、培训基地设置、学位点设置、就业职位需要的统筹管理、信息共享、顶层调控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和管理机制,健全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体系的互动机制。三是着力培养各类社会急切需要的医学专业,如儿科、精神科、助产士等种类人才,建议设立康复治疗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,与独立的助产士高等医学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。
第三,应用“网络+”技术,完善网络高等医学教育和网络医疗相互协作的新模式。一是基于“网络+教育”模式,或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优质医学互联网课程的开发,并通过政策引导,如健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、加大医学院和社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等,达成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,以改变现在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均衡的情况,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。二是完善网络医疗新模式。通过网络技术,可将大夫与老百姓更好地联系到一块,特别对于慢性病病人,大夫可以远程全天候观测有关指标,以提供准时的预防、诊治策略,也可达成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,促进慢性病医治新平台的打造。(作者王松灵,系全国政协委员、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