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招网首页 > 考研资讯 > 院校专业 > 正文

2025考研专业:中国现当代文学

点击数:2185 发布时间:2025-07-03 收藏本页

阅读正文

2025考研专业:中国现当代文学

  中国教育在线讯 2025考研,对考研专业知道越多,考研人越易选出合适我们的方向,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将陆续推出2025考研业分析系列,进行基本的专业介绍,探析就业前景与方向,推荐知名院校,介绍相近可调剂专业,并以一所高校为例对课程设置进行说明。这类与考研专业有关的详尽信息或有助于考研人深入知道专业,预祝大伙2025考研金榜题名!本文为大伙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。

2025考研专业:中国现当代文学

  1、专业介绍

  1、学科介绍

 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,来自于五四新文化运动,它的发生和进步与近、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休戚有关。加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,可以帮助大家深思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,在特殊的审美感受中遭到启迪和激励。

 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,以五四以来的文学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学科,研究内容包含现代以来每个文学思潮和流派、作家群体、作家作品和文学风格的嬗变,与从文体的角度包含诗歌、小说、戏剧、散文、影视等文学艺术样式的理论批评和研究等。我系该学科的特点在于:从新诗创作与批评的实质出发,重视对新诗的文本意识与汉语诗性智慧研究;重视运用当代理论批评现当代小说、戏剧、影视等;重点培养学生科研革新能力。

  2、培养目的

  培养德智体全方位进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专门人才。在政治上需要能系统地学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,具备好的道德品质,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,结实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思想。在专业方面拥有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常识,知道本学科的进步动向和最新成就。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。能熟练学会一门外国语。

 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考哪几科等不尽相同,在此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:

  3、研究方向

  01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

  02儿童文学研究

  03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

  04新诗研究

  05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

  06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研究

  4、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哪几科

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

 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

  ③632中国现当代文学

  ④839写作A

  2、就业状况

  1、就业形势

  本学科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、文学理论功底较强,学生视线开阔、拥有肯定的文静鉴赏与批评能力,特别突出革新思维能力,毕业后就业面非常宽。

  2、就业方向

  本硕士点的培养方法,决定了学生有较广泛较强的适应性,就业方向也随之拓展。毕业生适于教学、科研、出版、传播媒体、文化机构、公共事务、企业文化等部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需要,也有从事创作、评论、策划等创造性工作的自由空间。

  3、推荐院校

  本专业实力较强院校有:

  北京大学、南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兰州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、山东师范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苏州大学、上海大学、河南大学、吉林大学、首都师范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四川大学、南开大学、浙江师范大学

  4、相近专业

  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有:文静学、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、汉语言文字学、中国古典文献学、中国古时候文学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(分语族)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。

  5、课程设置(以暨南大学为例)

  1.公共学位课:

  基础英语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、哲学、专业英语;

  2.专业学位课:

 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研究、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、20世纪中国文静思潮研究、台港国外华文文学文学研究;

  3.非学位课:

  教学实践、文献检索及借助、中国当代小说研究、现当代经典作品研读、现代诗歌研究、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、中国当代文静思潮、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、大众文化研究、文学人类学、当代西方要紧文论选读、影视文化研究。

  6、目的专业在国内的较强院校

  南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、北京大学、上海大学、湖南师范大学、复旦大学、福建师范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山东师范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

  7、可供调剂的专业

  文静学、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、汉语言文字学、中国古典文献学、中国古时候文学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(分语族)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
考研网,为考生提供考研时间,考研报名,考研培训辅导,院校专业信息,考研准考证打印,考研分数线,考研成绩查询,考研复习资料,考研复试调剂,考研真题下载以及线上考研辅导课程学习。

Copyright(c)2018-2025 研招网(https://www.hnqtw.com/)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127099号

研招网(https://www.hnqtw.com/) 版权所有